top of page

指月集² 林仁信2025個展

已更新:2天前

ree

佛典常以「指月」為喻,指出語言文字之於義理,僅如指向月亮的手勢。《大智度論》卷九云:「如人以指指月,以示惑者,惑者視指而不視月。……語為義指,語非義也。」此一寓意,為禪宗歷來闡明「文字非真理」的經典比擬。若僅凝視手指而忘卻夜空中的明月,便陷於符號的囿限而無法觸及真實。

 

臺灣的藝術場景,正是一個符號層層交錯的場域。從殖民歷史的印記、戒嚴時期的標語、到今日展覽文本中的藝術語彙,這些語言與符號既是創作者的手指,也是文化的路標。藝術家林仁信在作品中重複使用蝴蝶、島嶼、邊界等符號,實則並非為了呈現一個具象的「蝴蝶王國」,而是要引導觀者意識到島嶼身份的流動、記憶的疊影,以及文化在虛與實之間的震盪。此時,「蝴蝶」作為符號便超越了自然物種,成為觀看臺灣的「指月之指」。

 

然而,藝術文本本身也可能成為遮蔽。禪宗祖師視「三藏教典為揩瘡疣紙」,意在提醒修行者莫執著於文字本身。對當代觀者而言,展覽說明、評論文字與藝術語彙,也存在類似危險:語言容易成為一層厚重的濾鏡,使觀者的目光困在「可見」的符號堆疊之中,而忽略作品背後不可見的情感與精神召喚。這種「可見也可見」的矛盾,正構成了藝術經驗的臨界狀態。

 

於是,符號與文字在藝術中的地位既是「虛」也是「實」。它們的虛在於不具真理性,只是引導;它們的實則在於能夠觸發觀者的感知與共鳴。猶如佛典所言「得月忘指」,當我們透過作品中的符號,觸及到某種超越語言的真切經驗,便完成了從「虛」到「實」的轉化。

 

若將「指月集」視為一種文本集合,它可被理解為臺灣當代藝術中符號匯聚的現象學表現。藝術家透過符號與文字創造的,不僅是物質圖像,而是通向文化、歷史與存在之「月」的路徑。對觀者而言,閱讀這些作品與文字,應不止於凝視符號的指向,而應在其間發現月光的閃爍。唯有如此,才能於虛實之境中,體會臺灣藝術所蘊含的多層次能量。


指月集² 林仁信2025個展

Eyes Landscape LIN, REN-HSIN Solo Exhibition 2025

展覽茶會:9/14 (日)下午3:00

展覽時間:2025/9/5-10/12

展覽地點:岩筆模mbmore,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275號1樓

開放時間:每日11:00-19:00,週一公休

聯絡電話:02-25583395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